晚报记者周柏伊报道 制图邬思蓓
本周,侠女“莫莉”的反扒故事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,同时也让我们再次思索古老的“猫鼠”话题。我们对反扒的市民表示浓浓的敬意,是因为大多数人心中都有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”的正义情怀,但是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却很难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无论是大盗还是小偷,对勇敢反扒的市民也很敬佩,只是他们在进行“业务交流”时已经达成共识,现在这样的人太少,城市中陌生人居多,大多数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前日,本报记者走进青浦监狱,跟“江洋大盗”面对面。这些曾得手过无数次的惯偷,大都是为来钱快走上此路。但让人深思的是,像老鼠一样胆战心惊的生活并非他们所愿,他们也希望过太平日子,只是在追求目标途中,常感到无奈和茫然。
1 酒吧内接触盗窃团伙
为了来钱快,他放弃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作,游走于社会边缘,也曾富贵潇洒,也曾呼风唤雨。
但到最后,让他赚到快钱的那条路,最终将他送进了监狱。青浦监狱里,刚过40却已花白了头发的姜成骏,因盗窃被判无期。掰着手指算着遥不可及的出狱日期,他时常陷入对往事的回忆。
姜成骏出生在江西抚州地区的一户人家。父母很早就到上海工作,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。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,姜成骏受到了全家人的宠溺,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经常会有上海寄回去的各种物品,他过着相对优越的生活。
初中毕业之后,姜成骏来到上海,顶替父亲成为了自行车厂的一名学徒,开始每个月领取固定工资。因为厂子效益不错,他每个月可以拿到四五百元,在90年代初,这是个足以让很多人眼红的数字。
早在读初中的时候,他就跟同班女同学刘晴好上了。初中毕业后,刘晴考上了山东的一所中专。为了不与刘晴两地分隔,姜成骏辞掉了自行车厂稳定的工作,准备回抚州老家另谋生路。通过培训,他在老家的